「換」一個對未來的畫面,讓我們活得愈來愈乾淨(下)

這集邀請到一折的老師,也是未來學者與教育者的宋玫玫老師。

下集我們終於正式與玫玫老師開聊未來思考😄
真的有必要性嗎?又什麼是二手未來?

正當聊著如何運用使命、願景(Vision)畫面帶來動力與方向時,玫玫老師又以一個深刻且動人的中風時故事,把這些看似未來概念,卻很當下真實的體會。都結合交織在一起。

這集絕對是個觸動、好聽,且別處聽不到的生命故事,關於中風、關於未來思考、關於你我如何看未來與當下。

(採訪:李昆霖、徐繹喆)

 

當未來思考遇上中風來襲,我們還能有什麼選擇(上)

這集邀請到一折的老師,也是未來學者與教育者的宋玫玫老師。

玫玫老師之前在大學教授未來學,也與許多國內外各種不同單位、甚至跨國組織有合作經驗,引導他們做未來思考。然而今天我們的第一個話題,不是關於未來思考的第一堂課,是關於一趟中年內在轉化旅程---玫玫老師與我們分享:「中風後…未來思考是如何陪伴她走過這4年的日子?」以及「中風與未來思考,帶來怎樣的嶄新人生。」

邀請大家來一起聽生命的故事、一塊思考:「我們對未來的態度,是怎麼影響著現在的我們?」,「如何透過未來回看現在,讓我們的生命擁有更多選擇?」

(採訪:李昆霖、徐繹喆)

 

EP14 | 未來聊天室—點子松:發想未來,全民參與

未來沒有固定答案、或唯一解法,您有生活中酷炫小想法,透過延伸、深化,可能成為改變世界的小力量。未來學者宋玫玫教授邀請數位部林姝宜科長與林煒智專員,聊聊展現全民軟實力的點子松活動,為什麼重要?為什麼有趣?為什麼讓每一個人對自己的未來更有掌握?

 

EP13 | 未來聊天室—二部曲:當未來在西屯萌芽

未來學者宋玫玫教授邀請臺中市西屯國小彭偉峰校長,繼續分享第二場未來工作坊的所見所得。

  • 第一場工作坊先帶大家回想30年前的西屯國小,第二場則根據前一場4個主題設計6個核心議題繼續進行。

  • 您知道老師做思考會有道德魔人出現?思考的過程有很多框架綁住,讓自己想法解放、思考,做了就知不會有危險。

  • 在面向未來時,我們常常把中途的障礙看得很大;玫玫老師卻帶大家直接跳過障礙跑到山頂上,看到做這件事的動機,然後可以下滑、坐滑翔翼,橫向開展未來。

  • 您想過「2040年臺灣家庭完全消失,學校是學生生活的全部場域」或「學校完全消失,家庭教育變義務教育」的未來嗎?

  • 未來思考除了動手做,也在與別人協商,同時在動腦;現代的學習會走向腦手口三者並用的學習方式。

  • 愛因斯坦說"Logic will get you from A to Z; imagination will get you everywhere."想像力就是超能力,探索未來就是發揮我們的想像力,希望大家都能開創自己想要的未來,相信自己的未來思考能力。

來賓介紹
彭偉峰,台中市西屯國小的校長、台中市國小英語輔導團召集人。對教育充滿熱情,並專注於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體驗。除了教育工作,也熱愛旅行,喜歡探索不同的文化和風景,擴展了視野,啟發了創意思維。期待與學生、家長和教育夥伴一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EP12 | 未來聊天室—首部曲:當西屯遇見未來

未來學者宋玫玫教授邀請臺中市西屯國小彭偉峰校長,談領導雙甲子學校規劃未來願景的挑戰。

  • 面對烏卡(VUCA,volatile,uncertain,complex and ambiguous)到巴尼(BANI,Brittle,Anxious,Nonlinear,Incomprehensible)時代,未來學也是一解方?

  • 120年歷史的西屯國小,周遭有很多歷史悠久的宮廟,又鄰近中科,新舊交疊像潮間帶,生態最豐富多元又多樣性。
    💡未來思考通常用在組織上,大家用它來做三件事:
    (1)增進內部動能。
    (2)用來找策略或新產品。
    (3)增加成員創意。

  • 西屯在校慶前找老師、學生與職工進行兩場舉辦未來思考的工作坊,卻不是為了上述目的?

  • 您認為未來是什麼?看似空空的空間,您知道自己若不填補,別人會進來幫您填,讓您依照他要的樣子走?

  • 歡迎大家聆聽首部曲,進入時間軸,二部曲將會坐上雲霄飛車,了解未來思考喔!
    來賓簡介

來賓介紹
彭偉峰,台中市西屯國小的校長、台中市國小英語輔導團召集人。對教育充滿熱情,並專注於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體驗。除了教育工作,也熱愛旅行,喜歡探索不同的文化和風景,擴展了視野,啟發了創意思維。期待與學生、家長和教育夥伴一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EP11 | 未來聊天室—不同世代看未來

未來學者宋玫玫邀請嘉義市興嘉國小林姸勳主任,談好整以暇面對不同世代規劃未來願景的挑戰。、

  • 變動性來得比想像快,計畫趕不上變化成常態。

  • 組織中有多世代在合作協調,是挑戰也是契機。

  • 聽聽教育現場不同世代所喜好的互動歷程,如何大不相同。

  • 教育系統曾希望培育更符合未來需求的下一代,他們如願更有創意、活潑,但卻也更有稜角、能力,無法直接移轉前一世代的互動模式到下一世代。

  • 教育的腳步究竟需快還是慢,可透過未來思考看清楚理由及目標;開始慢的最後不見得是慢。

  • 組織內年齡差異、人生狀態不同,不同世代具備能力和價值觀不同,願大家好整以暇面對未來。

 

EP10 | 未來聊天室—和幼兒也能談未來?

如何開啟兒童對未來的興趣、開啟孩子的未來意識?
未來思考超簡易撇步——連幼兒園孩童都可用。
大人要先實踐希望孩子能獲得的核心素養。
老師們彼此傾聽溝通討論協調,拼出未來的圖像。
忙亂工作中仍要抬頭看自己的行走方向,而非只低頭努力做事。

本集邀請臺北市立北投幼兒園王珊斐園長,談向下延伸到幼兒園教未來思考的可能性。

來賓介紹
王珊斐:
{學歷] 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幼教教學碩士(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現職} 臺北市立北投幼兒園園長
{經歷}
臺北市立南海實驗幼兒園教師(特幼班、兼任保育組長及總務組長)
教育部國教司幼教科(現為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商借教師
{其他相關背景}
教育部專業發展輔導人員
教育部專業發展社群帶領人
教育部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宣講人員種子講員
臺北市幼兒園課程大綱社群共學輔導員
臺北市學前瑞吉歐方案教學推廣實驗計畫師傅教師
臺北市薪傳教師、新進教師、新進教保員相關課程研習講座

 

EP09 | 未來聊天室—巨變將來臨?ChatGPT可能帶來的未來

全球重量級的科技人為什麼需要阻緩ChatGPT的發展?是否很快會有神級AI?它將如何看待人類?當ChatGPT已可通過各式考試,且等級在頂級,我們需不需要檢討用考試篩選人才的機制?真正智慧醫療是否不用醫療,屆時醫院消失?

再次邀請醫療人工智慧的國際頂尖專家李友專教授來和未來學者宋玫玫聊ChatGPT所帶來的可能未來。

來賓介紹
李友專: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特聘教授、萬芳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同時也是國際醫療資訊協會 ( International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IMIA ) 主席,及英國醫學期刊 (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出版集團轄下之健康及照護資訊期刊總編輯。
李教授擅長醫療人工智慧、臨床決策支援、早覺醫療及皮膚醫學。卅年來他在「時序性機率型網路表現體模式 (Temporal Phenomic Stochastic Models)」已累積了大量研究,發展出全世界最大的醫療數據模型,且已實際導入臨床應用。截至目前為止,李教授仍積極與多國合作,活躍於國際醫學資訊領域。

 

EP08 | 未來聊天室—ChatGPT奇異點要來了嗎?

最夯的ChatGPT你聊過了嗎? 本集特別邀請醫療人工智慧的國際頂尖專家李友專教授來和未來學者宋玫玫聊 ChatGPT 對我們的衝擊。
人類將會在2024年提早進入奇異點 (singularity)?AI 有情緒?有情緒和沒情緒 AI 的差別?ChatGPT 已是可思考的 AI?當記憶可被晶片取代,思考可被AI取代,學童還需關在知識監獄嗎?近200年的學習框架是否會被打破?

來賓介紹
李友專: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特聘教授、萬芳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同時也是國際醫療資訊協會 ( International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IMIA ) 主席,及英國醫學期刊 (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出版集團轄下之健康及照護資訊期刊總編輯。
李教授擅長醫療人工智慧、臨床決策支援、早覺醫療及皮膚醫學。卅年來他在「時序性機率型網路表現體模式 (Temporal Phenomic Stochastic Models)」已累積了大量研究,發展出全世界最大的醫療數據模型,且已實際導入臨床應用。截至目前為止,李教授仍積極與多國合作,活躍於國際醫學資訊領域。

 

EP07 | 未來聊天室—在大學遇見未來思考

Who is not in the room? 父母和老師常常為孩子計劃他們未來,過程中卻往往忽略了傾聽孩子的聲音。
宋玫玫教授特別邀請剛脫離孩子狀態不太久、又對未來思考有些認識的3位大學生林資堯、秦丕臻、吳諺松(丹麥交換學生、轉學生、自學生),來聊他們因臺大 D-School 分別與未來思考結緣後的領悟,及他們眼中年輕人的未來。

來賓介紹
林資堯:人類學學徒與成長中的團隊引導者,喜歡人們想法互相激盪的瞬間,因此和一群愛玩戲劇的夥伴創辦 Petit 小劇場實驗工作坊,把未來思考、戲劇、即興融合用來跟大家一起在遊戲中重新認識自己。
秦丕臻:台大農化三年級,同時是滑板社社長,喜歡把所見所聞都丟入腦海中重新鞣製,提出意想不到的小點子。
吳諺松:台大社工二年級,攝影自由接案工作者,熱愛學習有趣的知識和思考,並用以實踐心中瘋狂而有意義的想法。

 

EP06 | 未來聊天室—教室中的未來思維

國教階段如何運用未來思考在教育現場?另類未來~未來不只一種,死路也許是其中一種,但仍然可以有其他很多選擇。探討未來時要找利害關係人討論,學生常是被忽略的利害關係人。
且聽國小老師吳姿瑩與宋玫玫教授娓娓聊來,她因思考工作的意義、踏入未來學研究所習得全套本領的歷程、及她所學到的精髓。

來賓介紹
吳姿瑩:現職國小教師,師院畢業後在國小任教。因緣際會下接觸未來學,從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畢業後回到教學現場,在與學生的生活互動及課程中帶入未來學的概念,讓學生嘗試更多不一樣的可能性,打開多元的思維方式。

 

EP05 | 未來聊天室—乘著時光機.輕盈遊走時間

你知道要往未來想多少年,就要先回頭去想兩倍到三倍的時間嗎? 你能想像「時間的距離感」需要跑道,助跑才能飛起來嗎? 未來思考的教學發展,可以發生什麼意想不到的趣事?
本期節目邀請臺大土木系的謝尚賢教授走進未來聊天室,聊聊與宋玫玫教授一同發展思考未來課程教學的點滴。

來賓介紹
謝尚賢:現為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電腦輔助工程組教授,兼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主任與副主任、國際事務處副國際長、及學生事務處課外活動指導組組長,及行政院災害防救應用科技方案辦公室執行秘書 。 目前擔任教育部跨領域教師發展及人才培育苗圃計畫主持人,推動將設計思考融入課程,以利跨域創新來因應產業及社會的新挑戰,並培育新時代人才。在學術研究上,則致力於永續發展導向的營建產業數位轉型相關研究。

 

EP04 | 未來聊天室—關於二手未來:視覺紀錄者與未來學者的對話

我們可以怎麼看待未來? 本集節目邀請到視覺紀錄者Ripley來到未來聊天室與未來學者宋玫玫展開一場輕鬆卻又精采的對話,一起聊聊關於圖像與二手未來。

來賓介紹
Ripley Lin(林慧玫) (http://methodology.sg/ripley-lin/):她曾經是攝影獎的青年得主、當過小學、幼稚園老師,也在大學任教過,還在社會大學帶過長青班。現在她是一位會議引導師、更是亞洲最早投入圖像紀錄工作者之一。

 

EP03 | 未來聊天室—從內在的自己找到未來

關於未來 沒有人知道什麼是對的! 什麼是你真正想要的未來? 未來思考 會帶給我們自己的什麼樣的意義?本集節目邀請到當前在教育界努力推動未來思考的簡菲莉校長來到未來聊天室中,與宋玫玫老師暢談引導與未來。聽兩位教育界與未來思考領域的大師,如何透過未來思考在自我模式與他人模式中自在切換,腦洞全開、迎向另類新未來。

來賓介紹
簡菲莉:曾於臺北市立西松高中、中山女高任職,於2009年出任臺北市立中正高中校長,於教育界服務近30年,2017年2月借調擔任宜蘭教育處長一職,並於2018年1月底退休。自2018年卸任處長後,因應108新課綱的推動,透過各式增能課程的設計,舉辦系列工作坊,陪伴國中小教育現場的主任、校長、教師以及各縣市教育局處的課督進行增能,致力於培育教育工作者與促進學校的組織變革。

 

EP02 | 未來聊天室—一位女性未來學家的生命饗宴

我們之前說以古為鏡、以史為鏡,今天我們以人為鏡。這一集節目要介紹的不是未來學者宋玫玫,而是一個老師、一個母親、一個長期復健的病人,這樣的宋玫玫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看見呢?每一次跟宋老師聊天都會有很多新的啟發,就像她明明已經當上未來學教授,明明已經看了那麼多papers,但老師知道她還有不明白之處,而且她說如果沒有弄懂她決定要離開。這就是我所認識的宋玫玫。

想聽聽清空盤子後的宋玫玫是如何重新擺回她的餐桌嗎,歡迎關注台北市教師研習網,五月份宋老師將在教師希望心坊為我們帶來一場豐富的生命饗宴。河流轉彎之處:生命的新學習。

 

EP01 | 未來聊天室—淺談未來思考

我們大部分的人在碰到問題的時候其實都只在現在這個層面找答案,少數的人會去過去找答案,但是很少人知道其實我們可以去未來找答案。先看看未來是什麼樣子、我們希望它成為什麼樣子,然後再來了解我們現在應該要做什麼?

本集節目邀請富比士雜誌推薦的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女性未來學家宋玫玫老師擔任我們的未來領航員,帶領老師開麥拉的聽眾們在時間軸上自由來去,解構現在、展望未來。

講者介紹
宋玫玫博士是一位未來學者與教育者,致力於未來思考的推廣,具有帶領不同背景人士思考未來的豐富經驗,包含國、內外各種領域的專業人士、高階主管、政策決策者、產品設計者、大中小學教師…等,幫助組織與個人對於未來進行更有效、更有系統的想像,並創造不同於現在的未來。

 

S4EP01 | 思考當下改變未來—未來學與推測設計

朝向未來不是忘卻過去及現在,而是為了檢視當下的步伐將帶領我們走向何方。尚未到來的未來,該如何被研究?本集邀請未來學教育者宋玫玫與推測設計師宮保睿,一起破除大眾初觸未來學時經常與科技連結的單一偏見,直指推測設計超越一般設計的批判性意義,脫離線性框架後,思考具多種可能的未來。

講者介紹
宋玫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博士。是一位未來學者,專長是帶人去想未來,並從中找到「現在」可行動的方式。最享受的是能夠聽/看到各種文化背景的人對於未來的深度想像,並且把轉化過的反思帶回家。曾是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專任副教授,目前為國立臺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的兼任副教授。

宮保睿: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設計互動系碩士。是一位推測設計師、藝術家與策展人,目前為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曾獲2018臺南新藝獎與2020年美國Core77設計大獎的推測設計獎。認為設計是⼀種研究方法與思考工具,探索各種可能性,且批判過去與現在,推想未來。